三山岛的苏州三山岛的发展
从农业经济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。步步艰辛啊农业经济三山岛历来以妇女在家种田种桑,男子出外经商的农商经济为主,1969年集体经济,每个生产队有好几个生产队积极响应毛主席“农业学大寨”,开山围地造梯田,从浙江引进柑桔,并大量种植,每个生产队的柑桔产量平均50担。1982年社员分红创东山之最,为3.85元/工。1983年三山岛分田分地到户,仍延续以生产花果为主的农业经济。长毛兔,改革开放后的“第一桶金”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全国各地不断有人“找”到三山。他们不是来旅游的,而是来买兔苗的。这就怪了,这些人干嘛非要千里迢迢,赶到这里来买呢?再说,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太湖小岛的呢?说来话长。三山岛养兔子早就有之,不过那时候是草兔,没多少经济价值。尽管岛上没有黄鼠狼,也没有毒蛇,很适合兔子繁殖,但也没有多少人家饲养。1980年,村民张柏年第一个饲养拉毛兔,是花3元钱1对从吴江庙港买来的。
三山村民都熟练地掌握了桔子的嫁接技术,隔湖的洞庭东、西山人纷纷前来邀请三山的高手前去帮他们进行高枝嫁接,改良桔子品种,高枝嫁接技术在当时也作为三山村民的一项主要副业收入。岛人办厂:“开关厂”上世纪八十年代,苏州农村乡镇工业蓬勃发展,进入高峰期。广大农民身受其益,“无工不富”成为共识。三山人也动足脑筋,办过几家工厂。其实,文革前岛上也办过工厂。最早是轧糠厂。
后者为全国性的荣誉称号,每三年评审一次,在旅游大市苏州的全市范围内,也仅有3个村获此残荣。同时,三山景区的门票全年收入更是稳步提高;更重要的是,三山的旅游业发展,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新阶段,一步一个脚印,前景光明灿烂.
TAG: